您当前的位置:中国IT研究网资讯正文

不会专心你的繁忙只是在演戏

时间:2020-04-04 15:04:26  阅读:3583+ 作者:责任编辑NO。姜敏0568

忙碌的一天

今天是周日,你计划在家把周一要演讲的PPT认真准备一下,除了今晚有一个聚会,也没其他什么事,想想应该没什么问题,于是,你打开电脑,泡了一杯咖啡,准备开始工作...

突然,电脑上弹出一则新闻,说「8旬老人长期被保姆殴打」….

你难以抑制住内心升起的怒火,点开了新闻,越看越气愤!忍不住,在评论区里狠狠的问候了一下这位保姆的全家….

你在愤愤不平中关掉新闻,抿了一口咖啡,打算让自己心情平复一下,赶紧回到工作中来….

电话铃又突然响起,原来是你朋友,她说最近工作不顺利,和同事正在上演宫廷闹剧,被打小报告、穿小鞋,可能因此将被辞退,内心委屈不已,找你诉苦...

你强忍着听完她的抱怨,并想方设法安慰她的情绪,突然一封电子邮件出现在屏幕的弹框,你点开后发现竟然是个段子…

你不小心笑出了声,竟然被你朋友误以为是对她的不敬...

一通解释后,终于友善的结束了这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对话...

你长叹一口气,又抿了一口咖啡,脑海里思绪万千,你顺便打开了朋友圈,看看她最近到底过的如何...

刷着刷着,却意外的发现了一段特别搞笑的小视频,你忍不住打开了抖音,关注了这位视频中搞笑的妹妹,顺便欣赏了几段她其他的舞蹈...

越看越有意思,根本停不下来,不知不觉,时间飞逝了2个多小时...

眼看就要到饭点了,你猛然想起晚上还有个饭局,立马起身收拾了下行头,匆忙出门...

吃完到家,已经是10点了,你洗完澡,倒了杯咖啡,放了点轻音乐,刷完最后一波朋友圈...

时间终于来到了11点,你对着空空如也的PPT,你又抿了一口咖啡....

你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场景?

看上去忙得很,结果一天过去了,发现啥都没做好,效率极低…

为何会这样?

你是否也幻想着有一天,自己能够拥有三头六臂,同时解决所有的问题?

就像计算机一样,可以同时处理多个任务...

但是你知道吗?

就算是计算机,他的CPU也不能同时处理多个任务,所谓的多任务,就是高速切换处理单任务,通过把CPU的计算时间,切成足够小的时间切片,然后供不同的任务轮流使用而已。

人脑也是一样,如果你想同时执行多个任务,也是不可能的,你得先结束一个任务,然后切换到另一个任务,这个切换过程由人脑中有一个叫「丘脑网状核(TRN)」的组织负责。

所不同的是,CPU切换一次只需要22亿分之1秒,而人脑则是5~15分钟…

因此,如果你想同时执行多个任务,切换的时间成本极高!

一件事还没有认真开始,又转向另外一件事了,时间都耗费在了没有价值的切换上,整体效率自然就会变得非常低…

为什么切换需要那么多时间?这样的一个过程大脑里发生了什么?

如果大脑同时接受多种任务信息:

比如你数学,物理,语文,英语课,一起上;或者电影,培训,电子书,一起看;或者韩剧、日剧、美剧、抗日神剧一起刷….

结果会怎么样?

结果你什么都听不到,什么也都理解不了…

为何会这样?

如果你学习了上一课,你就会知道,理解某个新信息,你需要调用相关背景知识去连接才行,没有这些背景知识,你是无法理解他们的。(没看过第15课的同学,请点此跳转)

所以,当你接收到某个信息,你的大脑,为了能够让你理解它,就会启动「寻找相关背景知识」的工作。

如果这样的一个过程被打断,又来了一个其他领域的待处理信息,大脑就需要擦除之前已经调用出来的背景知识,重新连接新的背景知识,再重新梳理…

除非你在这几个领域都已经非常精通,都是条件反射级的调取速度,不然,调用这些背景信息时,量大且缓慢,切换的过程,就会变得特别的耗时...

那不擦除,让两件事情,或者多件事情并列进行,可不可以?

那背景知识就会混乱,可能就无法正常理解新信息、思考问题了,甚至也许会出现串频的现象,就像你和多个人一起聊微信,消息竟然回错了人…

因此,想要提高工作效率,你就必须避免这些没有效率的来回切换,避免进行多任务同时处理,这是所有时间管理的基本原则,必须把时间切成一段一段,每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,学会:专注!

关于怎么切分时间,如何分配任务的问题,我们之后会讲,因为任何的时间管理技巧,如果离开了专注,都是花架子,每一段时间都没有效率,加起来也没有效率...

专注,才能提高效率!

工业革命,让社会的整体效率,因为分工带来了极大的提升:

原来汽车是富人的专利,因为制造一辆汽车,要几十个熟练技师,围绕一辆车,持续奋战700多个小时才能完成,而亨利福特通过流水线的方式,让这个制造时间缩短到了12.5小时。

这背后的原因,就是因为在环节中的每一个人,都更加专注了!

再拿近两年大热的人工智能来说:

人工智能的计算放弃了使用传统的CPU,转而使用原来专做图像处理用的GPU,不是因为GPU速度更快,而是因为GPU比CPU更专一,可以只负责相关的人工智能计算,而不需要去管计算机的其他任务。

当然,现在谷歌有了让人工智能运算效率更高的芯片:TPU。

从CPU到GPU,再到TPU,效率提升的根本原因,也是这两个字:专注!

专注,才能提高效率!

为什么专注能提高效率?

在上一课的学习中,我们大家都知道,你思考的过程是基于大脑中出现的「背景知识」进行梳理的。

而如果在背景知识中出现了不相关的干扰信息,就会影响你正常的思维过程,甚至会导致你输出错误的结论,这些干扰信息,在《信息论》中有个专有名字,叫做:噪音

比如,你正在思考关于「互联网金融」的问题,但是最近要计划一次出国旅游,那么有关出国旅游的信息,也会同时出现在你的大脑中:

这些就是你当前脑海中的「噪音」,如果少还好,你能分辨他们,并排除在你的思考之外,但噪音如果太多,就会影响你的正常思考了,甚至你想着想着就开始想出国旅游的事,俗称,走神了...

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封闭式的特训营比零散的学习有用,因为在一段时间内,如果输入的是同类信息,你就可以用同一套背景知识去理解他们,不需要来回切换,也没有「噪音」的干扰,你的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很多!

而且,脑海中都是相关的背景知识,你的思考就省去了不断寻找背景知识的过程,现在就只剩下梳理了,思考的效率也会提高不少。

并且,随着不断的思考同样的问题,这些背景知识之间的连接也会进一步加强,形成结构化的知识,你的思考效率又会进一步提升,如此往复...

不知不觉,你便进入了所谓的「心流」状态:

新想法,新创意,从内心如泉水般不断奔涌而出,键盘上代码行云流水,键盘下文字妙笔生花,眼前的设计巧夺天工...

这样的一个过程,甚至让你忘记了时间的流逝...

你不仅把原来一周的工作量,一天就给完成了,连质量也上了好多个台阶。

这,就是专注的力量!

是什么让你无法专注?

那我们该如何获得专注的力量呢?

用番茄工作法吗?

别急!

熟悉我们专栏的伙伴都知道,那些浮于表面的技巧往往都治标不治本,如果想要真正解决一个问题,就得往下深探,找到真正的原因,然后对症下药,才能解决问题,甚至有时候,问题就根本不存在了。因此,在讲具体方法之前,我们先来看一下,究竟是哪些事情会导致你分心?

第一类:内部干扰

1. 你天生爱分心

你为什么容易分心?

这不是你的错…

因为我们天生就必须要分心!

人的大脑天生就是渴求掌握更多信息的,为什么?

因为生存必须!

在远古时代,你必须时刻保持对周边的环境的注意,每一处异动,每一种叫声,甚至每一种气味的变化,你都需要注意,要不然就会性命不保。

可以说,时刻关注身边所有的信息,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习惯。

因此,你每天刷朋友圈,刷微博,刷新闻,生怕自己错过什么重要的信息,并不是因为你没有定力,或者时间太多,而是这些功能满足了你的天性。

2. 心猿意马

做过冥想的同学应该都深有体会,当你开始认真观察内心的思绪时,就会发现,它永远像好莱坞大片一样,各种思想接二连三的奔涌而出,根本停不下来…

  • 有时内心会冒出一段伤心的往事,让你黯然神伤;

  • 有时又出现一段剧中未演完的情节,在脑海中不断放映;

  • 又忽然想起刚发完的朋友圈,心痒痒着想去看有没有人点赞;

  • ......

呆坐着工作,却又不想被束缚;

内心装着其他事,却又放不下手中活...

一边做,一边分心,一边纠结...

总之,你的大脑中,永远如万马奔腾,不得一刻安宁,这也是大脑的天性...

第二类:外部干扰

1. 他人需要你

同事让你顶个班?

朋友叫你聚个餐?

闺蜜找你吐个槽?

兄弟拉你扯个淡?

微信、电话、邮件,此起彼伏…

哄完老婆的小情绪,紧接着又接了个广告推销...

当你刚挂断电话,一个同事又坐到了你的眼前,和你聊起了昨晚的后宫神剧...

手机拉近了你们的距离,却把你的生活空间扯得支离破碎...

2. 他事勾引你

各种App提醒不断,各色网红跳舞不停,她们刷着自己的存在感,却勾引着你的注意力。

你若对她们视而不见,她们会继续用各种红点点,推送消息来不断轰炸你,提醒你她们依然还在….

一会儿小主你去哪了?一会儿又出大事了!不弄出点大动静,都不好意惊动你...

简直和后宫里那些争宠的嫔妃一样,互相斗法,你争我抢,希望能得到你的宠幸...

你若还无动于衷,她们将祭出大杀器:已经存了100元现金到你的账户里,请点开领取提现…

节操也是不够用了…

那怎么办?

这4项,每一项看上去都很难克服,在这些人,这些事的狂轰滥炸之下,你如何还能独善其身?如何还能专心致志?

接下来,我就针对这几个原因来具体梳理一下,让自己保持专心,甚至进入心流状态的具体方法。

获得专注的具体方法

一、破除内部干扰:选择能专注的事情

我们天生爱分心,爱主动去捕获各类信息;内心又如万马奔腾,根本停不下来。这是我们的天性使然,我们是无法改变的。

要解决天性的问题,我们只能用另一种天性去对抗他!

在人类长期进化的过程中,有两类事情,当他们出现的时候,我们的天性,就会自然切换到专注的状态,你想分心都会变得很难。

1. 对恐惧的逃避

当我们自身面临威胁的时候,我们会瞬间聚集注意力,比如你面前出现一只向你走来的狮子,你身边没有防护装置,你难道还会想着朋友圈的那些点赞数吗?或者想到马尔代夫那温暖的沙滩吗?

不会!

你只会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到眼前的这一刻,脑海中只想着一件事:活下去!

没有威胁的时候,我们分心是为了活下去,当威胁出现的时候,我们集中注意力,也是为了活下去!

当然,触发这种专注还有一个限制条件:时间紧迫。

吸烟有害健康,甚至会丢掉性命,但是由于这份威胁离我们太远,所以我们并不会特别在意。

但是如果有时间限制就不一样了。

比如在工作截止日的最后一天,效率就会突然变得很高,你都不需要用什么辅助方法,就能心无旁骛,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,高效的完成任务!

那是因为你正面临威胁:完不成后果很严重!

而且,这个威胁正在向你逼近,现在所剩时间已经不多了,今天是最后一天!

2. 对愉悦的追求

当我们做一些能给我们带来愉悦感的事情时,我们经常会乐在其中,无法自拔,甚至注意不到时间的流逝...

比如玩游戏,刷抖音,玩音乐,体育竞技…

当我们在谈论专注的时候,有提到过做这些事需要专心吗?比如教你如何在玩游戏的时候保持专心?

不会啊!

因为完全没必要!

做这些事的时候,我们自然就会很专心!

所以,你说你无法集中注意力?

怎么可能,只是这件事情你不感兴趣,不能给你带来愉悦感而已!

那什么事情会给我们带来愉悦感呢?

两个关键点:

  1. 确定性的满足;

  2. 不确定的奖励;

想要的能得到就是满足,满足就会愉悦。

比如动物,能吃饱就会愉悦,而人类除了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之外,还有美食、美景、美人的需求,还有社会认同的需求,还有游戏里那一些些小胜利的需求,等等…

什么是不确定的奖励呢?

  • 就是游戏中你打怪物,掉下的装备就是不确定的奖励;

  • 抖音你每刷一下,不知道下一个视频是什么,就是不确定的奖励;

  • 发个朋友圈,不知道会收到哪些人的点赞,就是不确定的奖励;

持续获得确定性的满足+不确定的奖励=上瘾!

专注的极致,就是上瘾! 就是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,都在渴求继续做这件事,期待下一秒,继续获得满足与惊喜!

当然,触发这种专注也有一个限制条件:能力匹配。

这种满足感的获得,是需要一定能力的,比如玩游戏,你把把都输;唱歌,没有人鼓掌;那么你会因挫败感而失去兴致。

而如果这件事对你来说太简单了也不行,比如与臭棋篓子下棋,你同样会感到无聊而离开…

能力太高,或者太低,都无法让你获得满足感,不满足,就不愉悦,没有愉悦感,身体就不愿意集中注意力继续投入...

所以,要解决专注的问题,首先我们得把事情选对了,不然专注的过程,只会让你感受到煎熬。

如果完成这件事,不能给你带来愉悦感,也没有威胁逼近,却要求能够专心致志?抱歉,做不到...

为什么我在第三课《富人越富的时代,普通人如何逆袭?》中强调天赋的重要性,就是因为做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事情,更容易感受到愉悦,而有愉悦感,就自然能进入专注的状态,一旦专注了,你的效率就会呈几何级增长,最终的结果就会高出别人一大截。

当你事情选对了,专注就不再是问题!

但是,如果这件事确实很重要,但是你并不感兴趣怎么办呢?

那就要给事情设置一个威胁对象和时间期限!

  • 告诉你的团队:“我们离破产还有6个月!”

  • 告诉你的员工:“这个季度业绩不达标,下个月卷铺盖走人!”

  • 告诉你的男朋友:“最近老王同学经常约我吃饭!”

聪明的企业家不会消灭最后一个竞争对手,他们希望借助威胁的力量,让自己或者组织,保持专注,一路狂奔!

二、阻断外部干扰:创造纯净的环境

破除内部的干扰之后,我们的内心就会安分许多,注意力就会更容易的聚焦在眼前的事情上。

但你身处的环境,也许并不允许你那么安静,会有他人需要你,会有他事勾引你,各种微信、邮件、电话、APP不断打扰你的思绪,怎么办呢?

把他们都关闭就可以了吗?

没那么简单。

你需要营造一个,有利于让自己进入专注状态的整体环境。具体通过以下四步来构建:

1. 隔离噪音

思考是由脑海中的「背景知识」构成的,想要思考高效,就得让背景知识纯净,你就需要阻断各种噪音进入你的大脑。怎么做呢?

首先,进入不被打扰的环境:

有些环境,比如家里,开放的办公室里,由于面对的熟人太多,免不了有些人会过来勾搭你,就算不和你说话,他们的对话内容也可能会与你的工作、生活相关,你也会不自觉的被带跑。

因此,你需要专注工作的时候,请远离这些环境,进入一个相对独立或者周围都是陌生人的环境。

然后,关闭各种APP的提醒功能:

如果关不掉就卸载!会不断提醒你,还关不掉的APP都是流氓软件;电话设置成勿扰模式,只允许特定群组内的人打来电话,其余的一律稍后回拨...

最后,带上降噪耳机:

降噪耳机是一件神器,可以通过技术的方式,分割你与周围的环境,当带上的那一刻,整个世界就此安静,再嘈杂的环境,你都能拥有一片宁静的天空。

2. 调控信道

为什么你在电影院能非常专心的看完一部电影?

因为电影霸占了你两个「信道」:视觉信道和听觉信道。

整个观影环境,除了电影的画面和声音,你的大脑再难接收到其他信息,整个背景信息空间和思考空间,都被电影情节所填满,你当然就非常专心。

为什么电子游戏比电影更容易让人专注?

因为它霸占了你三个「信道」:视觉、听觉、还有触觉。

你每次点击鼠标,滑动屏幕,你的触觉都能从眼中的画面,耳中的声音那里获得及时反馈,这就足以让你深陷其中。

所以,当你想要专注一件事情的时候,能否够调用多个信道来一起完成它?

比如看书的时候,别只是用眼睛看,你可以用手指,随着视线一起滑动,或用笔在书上写写画画,如果环境允许,还可以大声读出声来,让听觉、视觉、触觉都围绕一件事情展开,理解和记忆的效果就会明显提升。

如果某些工作用不到所有的信道怎么办?

比如写作的时候,一般只用到视觉和触觉,听觉是用不到的,而耳朵空着的时候,就会自动去捕捉环境中的声音,如果抓住一个你熟悉的内容,就会和你的背景知识发生连接,进而变成噪音,影响你的正常思考。

这时候,你就可以加入「白噪音」堵住你的听觉信道。

什么是白噪音?就是刮风、下雨、电视里的雪花声等等,这些是不会让你产生任何思考的声音。

用白噪音填满你的耳朵,你就能堵住一个暂时不用的信道,避免让自己分心,你可以配合降噪耳机来一起使用,会产生奇效。

3. 摒除杂念

第一,主动进入受拘束的环境:

我们在家很容易分心,那是因为在家我们可以想干嘛就干嘛,渴了泡壶功夫茶,累了床上睡一觉,这是一个极度自由的环境。

太自由的环境,会让想法和行动离得太近,你可以任性而为,这不利于专心,你需要主动进入办公室、咖啡厅等公共场合,从一定程度上限制自己的自由。

第二,平时少看不相关的内容:

任何信息进入你的大脑,都会留下记忆的灰烬,虽然说,你看一部《延禧攻略》和你第二天的工作没有任何关系,但是看到的内容,会留存在你的大脑中,时不时的冒出来,叨扰你一下。

所以,最好的方法,就是不看!和自我成长没有关系的内容,对知识增长没有帮助的信息,尽量远离!

第三,冒出一个不相关的好想法怎么办?

停下手中的工作,转而思考这个新想法么吗?

当然不行,这会切换背景知识,降低你的工作效率。

你可以拿出便签、或者印象笔记,记录这些临时的想法,然后马上在脑海从擦除他,等手上的工作结束后,再回过头来仔细思考。

三、注意休息

如果你能同时排除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,你就能快速的进入「心流」状态,精神高度集中,思维与灵感不断涌现,产生惊人的生产效率!

心流,不再是可遇不可求的状态,而是变成你的一种能力,你可以随时进入。

但,人毕竟不是机器,高强度的专注,必将带来精神与体能的双重消耗,疲劳的大脑,会让你的思维变得迟钝。

良好的休息,是你最重要的后勤保障。

我写作时,如果没有灵感,往往就会去睡上一觉,醒来的时候,就又能文思泉涌了。

具体该怎么样休息呢?

1. 短休息

专注了一段时间后,我们应该让大脑进行一次短暂的放松,休息5~10分钟,可以闭目养神,或者站起来随意的走动一下。

专注多久休息一次呢?

这个时间可以参考番茄工作法,以25分钟为单位;也可以等感觉到一些疲劳的时候再停止,毕竟进入专注的状态不容易,不要轻易打断。

2. 中度休息

每天午饭后半小时,人会感觉昏昏欲睡,如果你强行工作,效率就会很低。你可以在这样一个时间段进行一次20分钟左右的冥想,即能达到了休息的目的,又能锻炼元认知。

等睁开双眼的时候,就会感到精神饱满,思维清晰,充满活力,比脉动还管用。

3. 夜晚睡眠质量的保证

每天需要有「7小时」的充足睡眠时间,晚上最好还是不要超过12点入睡,同时给自己配个好枕头、好床垫,投资自己的睡眠质量。

睡前还可以播放一段白噪音,让敲打在窗上的雨滴声,陪伴着你快速的进入深度睡眠...

不会专注,你的忙碌只是在演戏

如今的生活节奏已经慢慢的变快,人与人,人与事的连接正在慢慢的变密集。你随时都能联系到几百上千人,与他们同屏互动;也能连接到全世界的所有角落,倾听那边正在发生的故事...

而在这个时代,想要静下心,专注做好一件事,已经慢慢的变难了。很多人看似整天忙碌,却是在假装努力,如果不会专注,结果不会陪他演戏!而这,也正是你的机会,习得专注的能力,在这个破碎的时代,就能聚焦于当下,充盈的前行!

祝你在这个新时代里,保持专注,一路狂奔~

我们下节课再见~

编者按: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“富研社”(ID:dontletmeplay),作者 谢春霖。36氪经授权转载。

关注公众号“富研社”,可免费学习完整专栏。

“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