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“一号公司”(ID:yhgs_2018),作者:月落乌堤,36氪经授权发布。
1
“女神节”过了么?过了。
停摆一个多月的线下市场,在有限的快递和“返岗复工”的情况下,也得到了一定的释放,但相对于还没有过去的疫情而言,线上依旧是这个“女神节”消费的主要阵地。
最先放出榜单的是拼多多,其新消费研究院的榜单中,和“美”有关的,占了6个大类。
鲜花、香水和口红,经典老三样。
在今年的特殊背景下,错过的情人节与凶猛的疫情,促使手机、游戏周边及口罩,成为了上榜“新三样。”
口罩的上榜,凸显了疫情之下的新方向。而游戏周边的上榜,则从“宅家隔离”方面,直观的对线上消费有了个明确的反映。
这种由于特殊环境所造成的“消费导向”,有着极强的正相关的趋势。
“你负责赚钱养家,我负责貌美如花”虽然是调侃,却在渐渐成为实际,那就是,中国的女同胞们,正在成为“消费主力”,正在搭建全球最大的“她经济”消费市场。
2
二战是广义上化妆品市场的分水岭,二战成为了现代经济化妆品行业最直观的分水岭。无论是欧美,还是日韩,二战成为了现代化妆行业的起源,这方面除了欧美,和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日韩系最为有代表。
日本化妆品行业与GDP关系
从日本化妆品行业与日本GDP的关系上来看,化妆品行业的出货量,与GDP有着完全切合的正相关关系。在日本经济最为繁荣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,甚至出现了化妆品行业出货量一度超过GDP的增长量,这是很吓人的。
如果我们将人均GDP带入到上图中,在1981年,日本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,这一时期,化妆品行业的出货量开始大幅度超过GDP的增长量,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1988年,这一年日本的人均GDP突破2.5万美元,1988年以后,由于“日美贸易战”的影响,日本经济开始进入“失去的十年”,而从这一年开始,虽然日本的人均GDP也一直保持高增长,但是,化妆品行业的出货量,进入到了长期落后于GDP的增长过程中去。而且整体的出货量,与GDP保持了几乎一致的程度。
韩国化妆品行业的几个典型时期
韩国方面,由于其承接的制造业转移方面不如日本,但是其历史时期与日本也极为相似。都是从二战结束后开始逐步发展,也同样经历了“行业混乱期”、“消费释放期”、“黄金消费期”以及“对外扩张期”,而且时间段和日本的也极为相似。
各个时期几乎对应了战后到七十年代中期,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后期,八十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期(2003年前后),以及2003年以后的对外扩展时期。
其中对2003年以后的对外扩张时期,影响极为重大的,可以归结为两个历史现象:
一是2002年韩日世界杯的成功举办,中国队的出线除了实现历史性的突破外,还让中国人首次在家门口可以看球——而影响后期日韩化妆品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这场“家门口”举行的世界杯。
二是金融危机后,日韩企业“走出去”,文化先行的影响。进入到新世纪后,韩剧、日本的漫画等文化元素开始大面积的入侵中国。韩剧带来的化妆品感官上的刺激,从某些特定的程度上,激发起了同属“东亚文化圈”的本源——中国女性对于美的追求。
从这个角度看,日韩化妆品在中国的畅销,文化因素的影响,远大于欧美品牌的影响。
3
中国市场的崛起,得益于中国日益发展的国民经济,以及人均收入的增加,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,以及大工业化带来的便捷,是中国化妆品行业的一个显著的特点。
中国人均GDP。
2001年,中国的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,这个数据比日本晚了35年(1966年),比韩国晚了24年(1977年);
2011年,中国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,这个数据,依旧比日本晚了35年(1976年),比韩国晚了23年(1989年);
2019年,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,这个数据,比日本晚了36年(1983年),比韩国晚了25年(1994年)。
从人均GDP来看,化妆品行业在中国现在处于的位置,大概属于日本的民众消费觉醒、国内品牌开始异军突起并进入到国内市场狂欢的时期,也就是1985年前后。
而与韩国相类似的,则属于1995年前后,韩国突破“中等收入国家陷阱”,民众购买力大幅度上升,化妆品行业在国内市场发展到了最黄金的时期,从1993年开始,韩国国内的化妆品生产总额,几乎都以10%以上的增长率在增加。
因此,用日本和韩国这两个同属于东亚文化圈,并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群体对化妆品行业消费的趋势来看,我们几乎可以这样说:化妆品行业在国内市场,也同样进入到了消费的“黄金时期”。
这一时期,日本和韩国展现出来的特点有哪些呢?
首先,是经济的稳定增长与社会的转型升级,推动了国民的社会收入,使得老百姓的“钱袋子”负担得起对于化妆品的购买需求,从而拉动了社会消费的整体水平及消费结构,使普通人的消费,不再是简单的“解决温饱”,而开始追求“美”;而这种家庭收入与支出的正相关关系,成为日韩化妆品行业崛起的主要的因素之一。
其次,消费结构的改变及消费水平的升级,带动了居民“社会消费支出”的结构性调整,比如交通、通信、教育、娱乐以及诸如化妆品之类、超过基本物质需求的更高层次的消费满足开始流行。
第三,消费观念以及社会审美,开始得到极大的鼓励和解放。尤其是消费观念的转变,使得人们开始从物质满足型消费,逐步转变成精神满足型消费。而社会化、大众化的审美的变化,开始促使人们追求社会化、大众化的“美”。
3
既然我们从其他几个国家(日本、韩国)的化妆品行业的发展中看到中国现在所处的时期,而中国现在的化妆品市场的环境,更加的好。
首先,根据大数据显示,中国年度消费中,75%的家庭总消费由女性决策,50%的男性定位产品由女性购买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,女性主导的消费观念,在中国家庭的消费支出中,开始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,即便是在男性定位的产品中,依旧有达到一半是有女性来决定购买。
也就是说,随着互联网、移动互联网的发展,女性主导的消费支出,得到了巨大的延伸和扩张,他们从传统线下的超市、百货、专卖等卖场转移到了互联网上。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各大电子商务平台的“购物节”,扫货的,基本上就是这些女同胞们。而扫货的类目中,首当其冲的就是化妆品。
其次,女性的消费特征,在互联网时代,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被放大了。“妇女节”到“女人节”到“女神节”“女王节”的转变,能够说是这一特征被放大的解释之一。
第三,我国从2001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之后,可统计的化妆品市场规模的增速,长期超过同时期主流国家化妆品市场规模,这得益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,所搭建起来的庞大的消费市场,这个市场对于企业来说,是极具诱惑力的。
与市场规模的长期增速超过其他几个国家相反的是,中国的化妆品人均消费额,远远的低于主流国家的水平,甚至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持平或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。而全球人均消费额最高的日本,其人均消费额,即便是在2018年,也超过中国的5-6倍的水平。
这样的可增长空间,实在是太庞大了。
第四,电子商务的急速发展,以及物流行业的跟进,使得化妆品行业摆脱了专卖店、百货、专柜等等一切实体店卖场的束缚,这样的结果,就是,扩大了无数可以想象的市场空间。
这一空间的扩大,主要体现在传统化妆品对于一线城市、二线城市的依赖,在互联网时代被彻底的打破。在曾经无法覆盖的三线、四线及以下城市中,包括广大的农村,正在互联网时代成为化妆品消费的主力,他们贡献了超过40%的销售额,而且,这个数据正在不断的扩大。
对于严重依赖一二线城市的行业来说,依赖电商和物流的发达,除了扩张了其空间上的市场,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也减少了其运营的成本,这对于高附加值的化妆品来说,利润空间能够获得进一步的扩大。
第五,互联网社交的立体化、可视化,使得网上“带货”成为了可能。社区+内容+KOL的方式,逐渐成为了各大品牌的主要线上销售方式之一。而随着短视频以及直播的发展,新的网红带货方式,更加的普遍。
著名KOL、口红一哥李佳琦在3月8日女王节交出了直播5个半小时,18.93万观看量,23000成交单,达成353万成交量的成绩。
基于这种背景下的结果之一就是,化妆品类的线上零售总额占比,不断的得到提升,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,我们大家可以很直观的看到,最近几年的化妆品类的线上销售额,一直呈稳步上升的趋势。
另外,消费类型的多元化、结构化,正逐渐成为我国化妆品市场的重要情况。目前国内化妆品消费主要品类包括护肤、洗护、彩妆和其他功能性产品等;从市场构成来看,护肤品、护发产品、口腔护理产品、沐浴用品和彩妆是前五大品类,贡献了90%市场销售额。而且,据淘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阿里系电子商务平台上,眼霜、精华、防晒等精致护肤品销量增速明显高于爽肤水等基础护肤品,散粉、唇彩、粉底液等彩妆销售额增速维持高位。
4
那么,还是根据国外(日本、韩国)的化妆品行业发展来看,接下来,中国的化妆品市场,即将迎来井喷式的增长,这种增长主要体现在两个环节:
一是国外进口会逐步增加并扩大,而进口国家来源则逐步集中。从海关的数据来看,日本、韩国依旧是中国的主要进口国家,其次是法国、美国及英国。而且,进口金额都非常大。
其次,国内品牌开始崛起,这也是日韩同时期的特征之一。其中以上海家化、珀莱雅、片仔广和丸美股份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开始崛起,而且各家企业之下都有细分品类的领导性品牌。这些品牌依托母公司的优势,在市场中也开始拥有一席之地。“多品牌、多品类、多产品”慢慢的变成了各大厂家竞争的角力场。
另外,颜值经济时代的到来,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新方向。在一份阿里巴巴发布的“购物车关联分析”报告中,我们大家可以很直观的看到,购买者购物车里面的产品关联度,实际上已经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脱离了传统化妆品这个范畴,已经扩大到了对于“颜值”的追求上去了。
在颜值即美的时代,在这个看脸的时代,美,不单单是依靠先天的漂亮脸蛋了。
毕竟“人靠衣装马靠鞍”,脸蛋要好看,还得靠化妆。
接下来各大品牌着力“打”的方向,会逐步的朝着年轻化、多渠道化,利用社会转型、消费升级的大背景,来突破国外品牌对于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,并在新零售、新消费的时代口号下,进行可视化、社交化的网络渠道销售,并逐步走向集中化。诸如日本的资生堂和花王,韩国的LG健康和爱茉莉一样,成为行业寡头型市场格局。
毕竟,中国的市场那么大,但是依旧容纳不下几家,比如现在的手机行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