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中国IT研究网资讯正文

为什么社交网络总少不了“键盘侠”?

时间:2017-09-08 19:04:13  阅读:7425+ 来源:新浪科技 作者:谢苗

  PingWest / fengshangyue

  在与抑郁症斗争很久之后,乔任梁沉睡了,包围他的,是无数网络评论组成的汪洋大海 —— 这是这个世界给他临别的 “ 馈赠 ”。

  官方通告,号的二手消息,大V,点蜡,回顾,谣言,戏仿,段子 …… 安慰的,善意的,恶意的,恶搞的,像一团乱七八糟的野火,而手持火把的人,就是那些 “ 键盘侠 ”。在任何一个社交媒体的角落,你似乎总是能够发现这些人:他们热衷参与社交媒体上各种事件的讨论,王宝强和马蓉、乔任梁和赵丽颖,尽管这些事件看上去跟他们完全不相干;他们反应非常迅速,一有什么热点跑得比任何一家记者都要快;他们动辄挥舞道德大棒,说这个公知 “ 不爱国 ” ,那个明星 “ 不纪念人没良心 ” ;他们有时候特别 “ 入戏 ”,在社交网络上跟人拼个脸红脖子粗,各种伦理梗频出。可是到了现实生活中,他们又是那么安静,稳妥,老实,与网络上的他们判若两人。你经常不知道他们到底是谁。

在乔任梁事件爆发之后,多数回复表示哀悼,但也有回复第一反应是去找他的朋友陈乔恩和赵丽颖,把 “冷血”的标签贴上去

  当然,“ 键盘侠 ” 不是全天候的,随着不同的爱好,有不同的参与类型、讨论和方式。但有的地方出奇一致:喜欢热点话题、好辩论、爱喷人、爱耍段子、思维简单 …… 究竟什么会把一个人变成键盘侠?除了很多人提到的情绪发泄和素质问题以外,我们总结了七个原因抛砖引玉,也欢迎大家把我们批判一番:

  一、借助话题,表达观点。

  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欲望,这就像吃饭上厕所一样。

  很多人,出于各种目的迫切希望世界了解他们的状态,抒发他们的想法。但现实是残酷的,如果只是自说自话,恐怕没有什么人愿意听。

  怎么办?唯一的办法就是,搭上话题这趟 “ 出租车 ”,然后让它开到自己想去的方向。就像小编 “ 蹭热点 ” 来推销自己的公号一样:搭上了热点,很多平常无法轻易受到的群体或者观点,就有了更多展示的机会。例如乔任梁与抑郁症就是一例。(但这也暴露了公众对抑郁症的漠不关心,详见由我的同事范俊杰所写的另一篇文章。)但另一些事实模糊,或牵涉复杂的热点,所有相关的群体都会想方设法把它跟己方已有的观点相结合。其原因就是为了给自己的群体多一些曝光,自己的观点多一些被人认知的可能。

  你相信王宝强事件是女权问题还是法律疏漏?你相信 WADA 刚被揭发的兴奋剂丑闻是黑客的道德问题,还是美国欧洲操控体育的铁证?事实真相往往直到最后才分析出来,你记忆的反而是在这个话题上各个群体的已经有的观点和态度 —— 这时候,他们的目标就达到了。

  二、展示自己,一夜成名。

  咪蒙这样的毕竟还是少数,一般人想凭借自己努力写出一条转数千条的微博,或者数千个赞的评论,非常困难。然而以热门话题为题材,或者直接在热点新闻下方进行评论,被人的可能性就大得多。

  这不仅仅是一个微博或时代才有的途径。早在博客和 BBS 年代,就相当多的人凭借一个热点评论,一夜成名。这种套路最早的一篇,例如 1997 年老榕写了一篇《大连金州没有眼泪》,迅速把他变成了当时中文网络人尽皆知的意见领袖。(当时中国网民加一起不过 65 万)而他也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第一波热潮的创业者。老榕的道路正被很多人重复着:如今每一个新闻热点,每一篇朋友圈十万加的热评,背后都是许多新晋段子手和草根意见领袖梦寐以求的进身之阶。

老榕,凭借一篇恰到好处的足球评论成为了意见领袖,以及中国电子商务第一批弄潮儿。如今,大批的写作者和草根作者正想复制他的成功之路。

  感谢互联网,把每个热点变成了一个数亿人盯着的大秀场。罗马大竞技场和皇马的伯纳乌体育场如此伟大,它的容量也不过十万人。而随随便便任何一个网络热点,都能够带动上千万乃至上亿的流量。那么,你愿不愿意身在大竞技场的中央,让人看看你五分钟的闪耀?

一年前,范玮琪曾经因为 “ 不看阅兵 ” 遭到网络围攻,这些围攻的语气,长度都非常类似。

  三、对抗孤独,在集体里找到新的自我。

  许多人都抱怨自己感觉孤独,但他们反而更加热衷于网络上跟人辩论。原因是在辩论中,他们不再是孤独的个体,而是成了一个虚拟的 “ 意见队伍 ” 里的一部分。这个虚拟的 “ 意见队伍 ” 如果加上了类似于维护道德、爱国主义之类的名头,就变得更加有吸引力。而这种为队伍,为真理奋斗的感觉,会给予他们崇高和安全感。

  今年痛骂乔任梁的明星朋友们 “ 还有闲心发微博,冷血 ” 的一堆回复,恰恰让我想起了一年前,逼对岸艺人范玮琪对阅兵进行表态的回复。再往前,还有百度贴吧频出的 “ 爆吧 ” 事件。它们如此类似:义正辞严,整齐划一,简单粗暴。有人怀疑这是花钱雇佣的水军,其实相当多的人的确是自愿参加的:他们是一群在集体感中找到自我的 “ 新人 ”。他们一边享受着为真理而战斗的崇高身份,一边感受着集体给他们的温暖和认同。至于言语粗俗、侵犯他人权利,好像也不是什么大事了 —— 反正我们的目标总是对的,而且大家都是这么干的。

能像诸葛亮骂王朗一样的击败论敌使其坠马身亡,恐怕是许多 “ 键盘侠 ” 的最高理想

  四、享受语言上征服 “ 敌人 ” 的快感。

  很多人把 “ 键盘侠 ” 的出现归咎于素质不高,这种观点可能忽略了一点:除了探索知识,讨论出结果以外,还有一种快感:在语言上征服 “ 敌人 ”,击败 “ 敌人”。击败敌人,又可以显示自己的知识和英勇,又能够满足骨子里的征服欲。想想点赞破亿的诸葛亮大战王司徒的视频,虽然意义有更丰富的延伸,但多少能明白点儿这种感觉。

  所以你明白为什么许多 “ 键盘侠 ” 难以学会好好说话:他们讨论的目标,不是为了得到共识,甚至不是为了传播观点,而是为了 “ 爽 ”。他们不是为了一个观点是否正确,而就是像玩网游一样要击败一个虚拟的敌人。如果这种敌人很难对付,那当然要想许多办法去战胜:从最初讲道理变成重复观点,扣帽子,一直到伦理梗和人身攻击。所以社交网络你发现很少愿意承认自己观点错了,因为问题已经不是一个论点的真伪,而是自己尊严和面子能不能保得住。

  还有一种特殊的敌人:那些身份很高,却处于舆论劣势地位的人。比如陷入舆论风波的明星。由于公关形象,他们无法回嘴,而攻击他们却可以让人产生一种 “ 高于对方 ” 的快感。所以这类人一旦陷入了劣势,遭到的辱骂比一般人要强烈的多。

一个知乎问题 “ 做明星是什么体验? ” 下面的高票回复,有人认为这一回复的作者就是受抑郁症之苦的乔任梁 。

  五、匿名让人更快乐,也更放肆。

  我的同事杜莉莉是一个酷爱心理学的姑娘,她跟我说了一句非常有道理的话 “ 社交网络上,参与的不是人,而是自己的一部分 ” 。这句话非常有道理。

  匿名讨论提供的是一种氛围:它让人离开了现实状态,到了一个虚拟环境。试问,哪一个 “ 键盘侠 ” 敢在当事者面前,说出自己在微博留下的那些粗口脏话?(即使不会受到报复的情况下)正因为没有了种种社会角色的牵绊,一个人可以有一种 “ 重生 ” 般的释放,也因此可以更加的不负责任。

  匿名还有一个作用,它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对面的人不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,而只是一个 ID , 一个 NPC 。它好像是在说:大家在网络里萍水相逢,关了网络谁也不认识谁,我干嘛要在乎你的感受?这只是一场逢场作戏的游戏而已。对于那些真正较真的人,键盘侠也可以轻蔑的说一句 “ 认真你就输了 ”。

对于网络暴力的受害者, “ 认真你就输了。” 这句话非常残酷。图上这个姑娘是台湾模特杨又颖,2015 年 4 月 21 日,在网络暴力和工作压力双重压迫之下,她选择在家中结束了 24 岁的生命。

  六、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

  很多人到了媒体在炒热话题,但是作为一个产品的社交媒体自身,也在为 “ 键盘侠 ” 的产生推波助澜。

  社交媒体在内容上靠吸引不断活动的粉丝来维持运作,所以它自然要鼓励人们参与话题讨论:比如通过话题排行榜来告诉人们现在的热点是什么;通过推荐来不断告诉你现在的热点事件;微博的点赞排名机制,让每个人能够对优势意见一目了然。更不用说,朋友圈,本身也在不断提醒每一个人,再不发表点什么,就要跟不上朋友的节奏了。

  然而,跟不断催动人参与话题的讨论相比,社交媒体提供的内容选择却是很少的。考虑到大多数人没有创作公号(或是公号粉丝极少),人们要对一个事件发表评论。往往就是朋友圈几行,微博 140 字。要让人在这种篇幅里发出自己的完整意见,实在是替人捉急。没有写段子的天赋,也没有短评的素质,那恐怕就只能剩下喷人的态度了。一旦习惯了为喷而喷,习惯了段子和抖机灵,深度思考的能力就会逐渐退化。

热评榜随时随地给键盘侠提供着新的战场

  七、失去位置的监管

  上面我们说了种种 “ 键盘侠 ” 的问题,但在最后,我却想说一点:“ 键盘侠 ” 的初心不坏。它本身代表了我们仍然有对于外在世界的好奇心,以及有就公共话题表达和交流的欲望。这种最基本的想 “ 聊点什么 ”,是人们参与社交媒体乃至参与公共生活最基本的动机,也让我们还能生活在一起。只不过,这种 “ 想聊点什么 ” 的欲望,又被另一些人性阴暗面扭曲了:征服欲望,党同伐异,懒于思考,不想负责任 …… 如果这个时候,运营者还失去了原有的监管责任,睁一眼闭一眼,就是在把许多人向 “ 键盘侠 ” 的群体里面推。

  我们曾经在一篇文章《这个社交网站号称不审查内容、言论自由,结果吸引来了一群网络暴民》里介绍过两个社区产品的对比:宣称要实现完全言论自由的社交网站 Gab.ai 最终变成了一个种族主义和仇恨言论的重灾区。而通过相对严厉控制的 Ello 却逐渐促进用户高质量内容的生产。联想到中文网络里,曾经兴盛一时,却因为管理水平低下,充满谩骂而逐步没落的百度贴吧,我们应该会意识到,如果要通过把人变为 “ 键盘侠 ” 来吸引参与,以纵容口水战来博得短时间的 “ 人气 ” ,长时间看一定是一条死路。 遗憾的是,目前中国主流社交产品中,对于用户权利和隐私的在意程度,恐怕要远远小于对于内容 “ 越线 ” 的恐惧和流量的。离 “ 键盘侠 ” 最终偃旗息鼓,还要等上好一阵子呢。

“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